“其实有些事如果不适合自己,

不必勉强去做,

艺术一定是发自内心的需求才会做得好”。


10175752.jpg

▲马尾藻海,《表象之外》选作


黄东黎

独立艺术家,90年生于宜昌,现居杭州,中国美术学院摄影系毕业,纽约帕森斯设计艺术学院纯艺术硕士。

作品曾展出于英国FORMAT国际摄影节、纽约Photoville、奥克兰摄影节、上海摄影艺术展、中国当代摄影书展、连州摄影节、三影堂等。

个人网站:huangdongli.com


10175751.jpg

▲海狮滩,《表象之外》选作


                                                             影艺家对话黄东黎


听说东黎是被中国美院保研的,但后来最终决定去美国读研,这期间是否有过心理挣扎?还是说你的摄影生涯已经经历了一些重要的思想转变,继续读研的决定已是早就准备好的?


是的,当年毕业时系里文化专业排名第一,所以保了研,从静态摄影转向了动态影视专业。其实有这个机会不容易,我却读了一年就休学去了美国,导师也很意外,但选择支持,我很感激。原因主要是想完成亲自去国外看看的愿望。从小被教育得习惯听别人说看别人做,“自我”这词以前看来就是个贬义词,但突然有一天我开始自我怀疑,怀疑我所听到的看到的,书念的再多也要行万里路才能更好的回到内心,所以带着强烈的打破重建自己的艺术理念和人生世界观的意识和目的心去的,没有过多纠结留恋,如果能去,我可以放弃国内的学位,学位只是壳子,装了什么才重要。

 


 10175753.jpg

▲暗夜之光,《表象之外》选作


10175754.jpg

▲鲸与章鱼,《表象之外》选作


在帕森斯设计学院就读的这几年中,你觉得创作的哪一组作品对你影响或改变最大?也请和我们聊一聊背后的故事吧。


我的每一组作品看似不同但串联起来,思维轨迹隐现其中。其实去的时候做的第一个作品就已经颠覆了,我是抱着清零的状态去的,所以整个创作方式和状态都不同以往。《我书写留下了什么》和《无题》两组作品是使用行为视频来表达自己的观念。当时的导师是著名的英国批评家和策展人Charlotte Cotton和美国当代艺术家William Lamson,两位都有很强势的艺术理念,所以在交流过程中没少争论,尽管是德高望重的前辈,西方人对东方文化也还是有定式理解。争吵是好事,我在其中训练了自己简化并有逻辑地表达复杂而不可言传之事,经历很多挑战自我极限的部分,剥开自己,最后真正明白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件事,在过程中好似涅槃重生。


10175755.jpg

10175756.jpg

▲《我书写留下了什么》行为视频截图


东黎近几年的作品都有围绕东西方文化的冲击,例如《城池》、《表象之外》、《我书写留下了什么》等,通过一系列作品的呈现,你心中的疑问是逐渐被清晰地解答了,还是挖掘出了更多的疑问?


换了文化环境,身份却没变,骨子里的文化积淀也没变。所以在文化交融和碰撞的过程中,更看得清自己,辩证看待世界,亲身体悟来的都很清晰。


10175757.jpg

10175758.jpg

▲《无题》行为视频截图


在《城池》的拍摄过程中,你采用了调查、采访等方式进行,期间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


最大的困难就是交流障碍,在获取我的拍摄对象许可时,多次被轰出来。因为涉及到非法移民的华人,所以一般来说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肖像权意识都很强烈,相机就好像是侵犯他们的武器。曾经想街头采访也因此放弃,但时间久了,来来回回的次数多了,也和其中一些人建立起了情谊。这个过程中,我发现其实有些事如果不适合自己,不必勉强去做,艺术一定是发自内心的需求才会做得好。


10175759.jpg

▲提供问脉诊断和代客煎药服务的中药店,法拉盛,纽约,2014,《城池》选作


10175760.jpg

▲ 一家店主正重新布置摆设,试图给前面留有更大的空间,曼哈顿下东区,纽约,2014,《城池》选作


特别喜欢《表象之外》这本作品集,感觉它是活的,翻阅的过程就是一个互动和探索的过程,甚至品出了一些“调侃”和“质疑”的味道。多数艺术家在做艺术家书的时候,在呈现上都会考虑到整体作品的“气质”或统一性,看完《表象之外》作品集后,不禁纳闷,“好像并没有什么是必须的”。对作品集的制作,东黎有什么经验或想法愿意分享的?


谢谢你的喜欢和小感触。每一本集子都有自己的个性,观众能感受到你想要传递的东西是很重要的。就跟唱歌一样,就算声线不够美,只要不是无交流的自顾自的表演,与观众没有交集,相信无论是怎样类型的艺术,它的张力和细节都能感染观众。


10175763.jpg

10175761.jpg

▲《表象之外》作品集



做书其实是有“必须的”,那就是它不是一个纯粹“集”的概念,把一堆图片毫无理由的编辑在一块就行。每一本书都需要一个概念贯穿,简单也好,复杂也罢,得让人get到,所以一张图片的位置、前后页的逻辑关系都得思考。《表象之外》其实是先有概念,再有拍摄,所有照片都服务于书的编辑,书就是作品本身,每一张照片就是作品元素,如果说书是一个雕塑,那照片就是构成的原件。这和通常编书的方式不同。


10175762.jpg

10175764.jpg


你的创作作品推出的步调一直都是有条不紊的,比起国内的很多新秀,你真的后劲挺足的。是不是已经对自己的创作方向和风格相当清晰了?


过奖了,每年都有新作的节奏也是随着自己的生活在进行的。如果生活一层不变,大概也没什么灵感。不过无聊到极致也能出作品。我的作品无外乎两个方向,向内和向外,向自己和向世界提问,二者紧密相连。艺术的神奇是往往可以拨动人心弦,音乐如此,雕塑如此,摄影如此,当代艺术的魅力是打破了时间和空间艺术原先的阵地,原因比结果重要,更引发人去思考,所以天马行空让人摸不着头脑。


10175765.jpg

▲公寓大厅的植物园,《表象之外》选作



10175766.jpg

▲停车场的脱口秀,《表象之外》选作


想必除了摄影以外,你也以其它艺术媒介进行过表达,那么摄影于你而言意味着什么?


摄影对我来说就是认识世界的窗口,相机是一个实体捕捉器,实体化一帧一帧的记忆。性格内向闷骚的人适合干这个。



10175767.jpg

10175768.jpg

▲《空白的房间》


有没有哪些大师的作品,在你看完之后会让你有所触动、或让你心归平静?


很多。比方说Sol LeWitt, 在迪亚艺术基金会Dia Beacon见到他的作品时震惊了,远看并不能知晓那空间里是有作品的,离近了看竟是绘制满墙的铅笔线条,虚虚实实,曲曲折折,像是可见的思维,让我绕着墙面来来回回看了很久。再比如我非常喜欢的影像艺术家Guido van der Werve和Bill Viola,两位的作品都像戏剧让人深陷,结合了行为表演、电影等艺术表现手法探索自然、生命和死亡。在摄影师里面,我喜欢的并和我的作品紧密相联的是Wolfgang Tillmans,他在摄影历史中的地位无人可以取代,尽管看起来他老是轻松拍摄大量的快照,但在我看来,他从人类视觉经验中最正常又最麻木的观看视角进行构图,照片常常让人觉得比现实还要现实。


10175770.jpg

10175769.jpg

▲Sol LeWitt作品在迪亚艺术基金会的呈现


除了学习、创作,平时生活里,东黎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温良恭俭让,看上去就一邻家姑娘吧,成年已久但常被认作中学生。思维发散跳跃,很神经,导致跟人说话会突然跳tone,拖延症十分严重的人。看起来瘦弱,但挺坚韧的,很讲义气,狮子座的性格,小太阳正能量,脾气好,饭做得不错。比起高科技,还是手匠活比较在行......概括起来,就是一好姑娘吧。


10175771.jpg

▲阿什利家的客厅,《表象之外》选作


10175772.jpg

▲熟睡的小女孩,《表象之外》选作



能否透露一下目前正在进行的拍摄项目?


有,等等看就知道了。


10175773.jpg

▲玻璃房里的羚羊,《表象之外》选作


10175774.jpg

▲直到我们再相遇,《表象之外》选作


表象之外

Beyond the Surfaces


《表象之外》是一本类似图像游戏的手工书。我将图像以一种互动的阅读方式进行编辑,将不同时间地点拍摄或者联想到的事物相关联,营造观看的多种可能性。书籍编辑的⾃由就如同记忆,重复⽽跳跃,一些设计比如让观众去翻开被遮掩的图像、打开小窗口或切割折叠影像,都是由表及里、由内到外,试图带领观众去发现隐藏在日常现实之下事物存在的微妙关系,探索表象之外的真实。而这个想法的起因则是在进入一个我实际上并不熟悉的西方文化环境以及言论空间之后,我开始质疑自己以前的价值观,是否只看到事物的表面,而非带着独立的思考去判断,因此,我希望透过图像的语言,推翻常态的观看经验,由观众进行联想,构建一个或真实或虚拟的世界。


10175763.jpg

10175781.jpg

10175762.jpg

10175778.jpg

10175761.jpg

10175779.jpg

10175764.jpg

10175780.jpg

10175777.jpg

10175776.jpg

10175775.jpg



城池

Chinatown Project


《城池》关注生活在美国的华人是如何通过紧守自己的语言、传统和文化来保留他们在异乡属于自己民族的一席之地。美国是一个多元文化交融的大都会,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都能在此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化空间。在我看来,所谓“唐人街”其实并不是一个真实的中国,而是融合多种族文化且混杂着冲突矛盾的社会景观,同时也是中国人对本土文化的一种寄托与依存。中国人作为一个巨大的移民群体,拥有着共同的语言体系、文化、习惯与原始情感,一百多年来,他们伴随着多元文化的交融与适应,成功地在异乡建立了本民族的社区。


10175786.jpg

▲花店里正在写祝福绸带的年轻女孩,  法拉盛,纽约,2014


10175788.jpg

▲“云南普洱8000大元一公斤,大家不可不试,请尝”,曼哈顿下东区,纽约,2014


作为来自现代中国的年轻人,我更容易带着比较的眼光去看待这个特殊的移民文化。唐人街的景象,在某种程度上,使得其他民族对中国的印象是不完整的、片面的,因为无论在哪方面都在无形中迎合了西方世界的价值观。相较于高速发展的中国都市,这里的样貌显得十分过时老旧。新的亚洲中心在形成,移民的价值观最后被融合到一种超越种族背景的、多元文化共生的生活方式当中去。这是多元文化融合与适应的结果。



10175784.jpg

坐在烟火后的店主,坚尼街, 纽约,2014



10175782.jpg

▲一家电子零售商店正播放着美国“人民的法院”真人节目,曼哈顿下东区,纽约,2014


我在美国境内拍摄几个地区的中国城面貌,同时对这些地区进⾏调查研究,⽐如⼈员结构、社区历史等。经过几代人的贡献,社区的性质和功能都发⽣了一些变化。在曼哈顿或旧⾦山的⽼唐人街已经由居住地转化成为旅游区,而⼤部分的店主都是年事已⾼的⽼⼈。而新的亚洲中⼼,比如纽约的法拉盛,由于⼈员结构的演变则更加国际化。尽管,在美国的⼀些⽼城,无论是在城市交通还是⽂化历史上,唐⼈街仍然是⼀个具有⾥程碑意义的存在。然⽽,旧模式不得不被淘汰,因为零售商店不再适合那些受过高等教育以及具有独立意识的新⼀代移民。中国城曾经是好几代中国移民的精神家园,但随着历史演变,现在的中国城承载更多的是对于家乡风味的菜肴和传统文化商品的记忆。


10175785.jpg

▲卖各种药品和手机壳的商店,曼哈顿下城区,纽约,2014



10175787.jpg

▲在卖泳衣和租碟片的商店里打发时间的女顾客, 曼哈顿下城区,纽约,2014



10175789.jpg

▲琳琅满目的招财纳福吉祥物,法拉盛,纽约,2014



10175791.jpg

▲一家悬挂着巨大监视器的中国超市,布鲁克林,纽约,2014



10175790.jpg

▲唐人街的七星岩许愿池,旧金山,2015



10175783.jpg

▲喜喜饭店,坚尼街,纽约,2014


10175792.jpg

▲推着购物车回家的老人,坚尼街,纽约,2014


10175795.jpg

▲纪念品店下面的理发店,曼哈顿下城区,纽约,2014



10175794.jpg

▲隐藏在植物间的监视器,曼哈顿下城区,纽约,2014



10175793.jpg

▲ 磁力粘贴纪念品,都板街,旧金山,2015 


空白的房间

Non-Void


如果将你置身一个几近空白的房间之中,你是否会将周围的事物放大百倍来观察?这个拍摄项目展现了我在搬入一个新的空间之后所观察到的一些容易被人忽视的细枝末节,记录了这个空荡的房间被我的日常活动与气息逐渐影响的细微变化。


10175796.jpg

10175797.jpg

10175798.jpg

10175808.jpg

10175799.jpg

10175803.jpg

10175800.jpg

10175801.jpg

10175802.jpg

10175806.jpg

10175805.jpg

10175804.jpg

10175807.jpg



本刊记者/张嘻嘻

影艺家独家专访,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10175400.jpg









扫描二维码 关注影艺家微刊

影艺家微刊是杂志《影艺家》的延伸,微刊发布即时性、广泛性、交流性,展示推广各类摄影艺术最新资讯、动态和各类摄影观念的交流。